查看原文
其他

许斌:忆往事续前缘,聊“布道”开新篇一一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的缘分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许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2期(总第90辑)。


全文5034字,阅读约需11分钟

忆往事续前缘,聊“布道”开新篇

——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的缘份

《经济学家茶座》的朋友们,久违了!如果你是《茶座》的资深茶客,或许还能依稀记得我的几篇短文;但近十年我可是再没有以作者的身份光顾过《茶座》啊。

我和《茶座》的缘份始于2002年。那年我还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正在香港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在会上偶遇本茶座的“终身小二”小洪兄。

当时《茶座》创办还不到两年,小洪在会议期间东寻西觅异常活跃,想来是在为这本新生刊物物色新的作者吧,正可谓用心良苦。回忆当年我俩初次见面时,互相之间竟然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说得俗一点,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

在2002年第4期(总第10辑)上,我的《经济学家茶座》处女作“在美国教洋鬼子国际贸易”问世了。之后的2003年,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了一个学期,并在2004年正式加入了中欧,成为当时中欧为数不多的全职教授之一。

在我回国的那几年,我总会在某些节假日前收到小洪兄的邀稿邮件,让我不但无从推托,而且是兴致盎然地完成稿子。

小洪待人亲切慈祥,但为《茶座》邀起稿来可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非常有技巧地布好引子;我们这些作者如同他的猎物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他的圈套并心甘情愿地为他写稿。

在这位“猎人”编辑的呵护下,我这个“猎物”作者越写越来劲,陆陆续续在《茶座》上发表了13篇文章。出乎我的意料,这些短短的经济学散文竟使我意外地获得了一大批读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去读我所写的学术论文的。我深深地体会到《茶座》就像是一个出精品的小作坊,其作品让把玩者爱不释手,称得上是中国出版界的一朵绚丽之花。

2010年时我和《茶座》的缘分遇了一个断点。在发表了“经济学家能够影响政策吗?”一文后,我向小洪兄告假搁笔,原因是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深感力不从心。

写《茶座》这样的经济学散文是需要兴致和灵感的,身背重负是很难写得出美文的。虽然不再为《茶座》写文章了,我还是经常会翻阅新出的《茶座》,每次看到熟悉的作者名字,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她或他的样子;每次读到有趣的段落,我也会发出会心一笑。记得在2014年的某一期上,我读到了小洪兄写的对《经济学家茶座》创始主编金明善先生的追忆文章,心中很是感慨。

在我给《茶座》写文的那些年,期刊的传播主要是靠纸本在书店出售。进入手机互联网时代后,纸媒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了。

2020年8月30日,小洪发给我他刚创建的《经济学家茶座》微信公众号名片,这一与时俱进之举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家茶座》创建20年后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小洪在微信上开心地说:“公众号一天推1~2篇文章,创办才一周,影响远超预期!”承蒙他的厚爱,公众号开办才几天,他就将我在2009年写的“从姚明想到美国经济学界”一文刊发了出来,在我转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后,我又收获了一大批新的品茶客!

生活总是忙忙碌碌,日复一日看似循规蹈矩,却也不时有意外惊喜。今年3月7号上午,我随手打开微信,几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映入我的眼帘:经济学家茶座邀请函。

打开文档,我读到小洪兄真挚的文字:

“我常阅读您的朋友圈,您撰写的经济学随笔不时令我眼前一亮。现与您商量,能否请您选择一篇可读性强,您自己满意的文章加以扩充,供90辑《经济学家茶座》发表?”

读到这些文字。我有种穿越回十几年前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多少斗转星移,多少物事人非,而《经济学家茶座》的小二还是那个小二,小洪兄还是那个小洪兄!

往事的闸门刹那间被打开了。我在电脑里找到2002年时小洪写的《经济学家茶座》小二致茶客邀稿信:

亲爱的诸位茶客:

《茶座》开张两年多来,依赖诸位捧场,现已小有名声,本小二不必在此一一罗列成绩,诸如销售量、书店排行榜、各种媒介的报道、要人或名流的肯定等。相信各位关心《茶座》的朋友都心知肚明。接着要出的是第十辑,国人办事喜欢逢五一小庆、逢十一大庆,作为一种虚拟的、精神上的、纸质的《茶座》,尚难真个摆开八仙桌,招待众茶客,能做或应该做的是为愈来愈多的茶友们(已达二万以上读者)献上一杯香茶,味道力超过前九辑,使《茶座》在第十辑上一个台阶。

盼各位接信后在八月五日前送上一份即将焙制的茶单(选题)给本小二,待小二订购回复后,再加工为成品茶(文稿),八月底传给小二,出版发行就是掌柜的事了,十月初大家就能看到散发油墨香的《经济学家茶座》第十辑了。

有礼了!

詹小洪

容我借光将当年我给小洪兄的回复抄录在此:

小洪,你好!

你寄来的《茶座》文章帮助我了解了她的定位和广受欢迎的原因,谢谢。我想到了几个题目。此次可写一篇“在美国教国际贸易”,或题“教洋鬼子国际贸易”,不知可否?我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工作已有七年,教四个层次的学生:本科,MA,MBA,PhD,有一些体会和趣事。在北美国际贸易方面的大陆经济学家可能为数不多。

因我一直在这一领域(本科硕士在复旦世界经济系,PhD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提供这个角度的一些情况和想法给《茶座》的读者。不知你以为如何?

祝好!

许斌

以上就是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的缘起。我挺相信“缘份”这个东方概念,以及“化学反应”(chemistry)这个西方概念。在我看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核是相通的,“缘份”也好,“化反”也罢,讲的都是某种契合,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时间地点上的契合,乃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种种难以名状而又无处不在的契合。我们在做学术研究时常常强调的一个词是直觉(intuition)。在我看来,缘份和直觉都无法量化甚至无从寻源,但又是确确实实的存在。

时隔十年后又收到小洪兄的邀稿函后,我立即做了如下回复:“我会写一篇新的给你。题目暂定为‘布道’经济学思维,写些我在中欧教经济学的体会,不知可否?”小洪立即回了三个字:“太棒了”。于是在经历了十年的空窗期后,我与《经济学家茶座》又续上缘份了。

拉拉扯扯这么多,显然已经偏离原来拟的题目了,所以我将本文题目改为:忆往事续前缘,聊“布道”开新篇。前面这2千多字就当是“忆往事续前缘”,后面再写2千来字算是“聊‘布道’开新篇”吧。

经济学属于“术”的范畴,达不到“道”的境界。我下面要讲的“布道”,指的是将从经济学中提炼出来的门道讲授给企业高管,让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夸张点说,就是跳出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在课堂上将经济学所蕴含的智慧加以提炼并发扬光大,美其名曰“布道”。

十年前我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表的文章,基本属于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我运用经济学帮助决策的案例,例如“我预测了上海车牌价格”(2005年第4期)是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海车牌价格,当年我自己就是靠这个简单的模型拍到了上海车牌的。又如“经济学能帮老板定价吗?”(2006年第4期)是我从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定价模型中琢磨出来的方法,用在给企业高管上“管理经济学”这门课上。

当年我给《茶座》写的另一类文章是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介绍美国经济学界的情况以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享一些自己写学术论文的体会。例如“漫谈国际贸易研究在美国”(2003年第1期)和“与我的美国老师交往中的点滴”(2007年第3期)。十年前我对经济学的认知仅限于“术”和“境”的层面上,自然也只能写一些关于技巧和情境的文章来给茶客们解闷。

下面我谈谈在中欧的“传道”经历。在中欧当哪门课的教授都不容易,各有各的难处。对于财务会计学或市场营销学这样的管理实操课程,学员们的预期是想要教授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他们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管理水平。

例如对财务会计学教授的考验是他(她)能不能将这门课讲到那些已经做了十几年首席财务官(CFO)的学员们仍感到收获颇丰;对市场营销学教授而言,在讲某个公司案例时,这个公司做了十几年的那位首席营销官(CMO)就在班上,对教授的考验是他(她)能不能将这个案例讲得让这位学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而对我这样的经济学教授而言,给企业高管讲经济学模型肯定会不受待见,讲基于大样本数据所得到的一般性结论更不符合企业高管们的“小样本思维模式”。虽然我可以在定价等若干方面整出些雕虫小技式的方法,或许也能唬人一时,但在这些“人精”学员们面前,实在是很难让他们服气的。

那么到中欧来学习的企业高管们究竟想从经济学教授那里得到些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听完课后“开窍”。不夸张地说,能让在商界摸打滚爬了十几年的企业精英们在某些他们熟知的经济或管理问题上开窍,这位经济学教授在中欧的课堂上才算是站稳脚跟。

我加入中欧的前面几年,我的教学至多是将经济学理论与企业高管们所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所以在企业高管的课堂上课评不高。但在经过了数年的刻苦修炼后(我称其为自己的第二次学术创业),我终于对中国的经济和管理问题有了一些较深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渐渐能够超越经济学的理论层面来给企业高管们做一些让他们开窍的经济学“布道”了。

那么究竟如何“布道”呢?限于篇幅,我只能举几个例子。我的一个讲课内容是汇率。对于预测汇率,我提炼出了一个口诀:即期看供求、短期看预期、长期看实力。许多上过我课的同学再次见到我时已经不记得课程的具体内容了,但不少同学还记得这个口诀。如何用这个口诀让学员们开窍呢?

以新冠疫情为例,在疫情爆发后,我在课上让大家预测人民币美元即期汇率的走势。我启发说,2020年下半年中国大陆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境外疫情仍非常严重,运用“即期看供求”,请问这时人民币和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同学们回答,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大范围的复工,所以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换人民币的多了;境外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国人不能出境旅游,不能出国留学,不能去外国做生意,所以在外汇市场上用人民币换美元的少了。

然后我问:外汇市场上用美元换人民币的多了,用人民币换美元的少了,人民币美元汇率会如何变化?同学们顿时开窍:当然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咯!

我接着问:那到了境外疫情得到控制的时候,你们认为那时人民币美元汇率会如何变化呢?答案很明确,就留给茶友们了。

在中欧教授们除了给学生们上课,还会给学院各部门(人事部、财务部、后勤部等)的主任们上课。中欧非常重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部门主管们的领导力。2019年时我受邀讲了一堂课,题目是“如何运用经济学提升领导力”。我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如何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我告诉主任们,首先要了解员工的关注点,例如薪酬和升职,然后通过提高员工在中欧工作的边际收益来引导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同时也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例如提供高质量的办公用品等,目的是降低他们在中欧工作的边际成本,让他们工作得更轻松,从而更高效。

第二,我介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信息经济学的概念。我告诉主任们,“便宜没好货”是个硬道理,将薪酬设在较高水平是划算的;如果薪酬太低,离职的都会是较优秀的员工。领导力重在用人,领导表现出怎样的偏好,就会引来怎样的员工。如果领导用人看的是马屁功夫,那么手下一定会聚集一批马屁精。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领导所表现出的用人偏好就是一把筛子;一个好的领导亮出的是一把好筛子,它能筛出有价值的员工。也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领导并不能清楚地知道哪个员工偷懒,所以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会自动向优秀员工看齐。

我讲的第三个方面是次优理论。根据次优理论,在不完美的世界追求完美这个看似“最优”的目标,恰恰达不到最优的效果,应该追求的是“次优”。我们身处不完美的世界,如果用人标准是完美,那么人们只能去唱高调,做伪君子。领导力的一个关键点是要有容错度,要鼓励真诚(哪怕犯了错),惩罚虚伪。

我在课上讲的第四个方面是博弈论中的大猪小猪博弈。我告诉主任们,博弈的最好结果是双赢。我给主任们提出的期望是,做事要以双赢为目标,要懂得强势方需要对弱势方放下身段,强势方需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弱势方,这样才能够获得双赢,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强凌弱只会造成两败俱伤,如果仗势欺人,虽然暂时压住了弱方,但会埋下不利于自己的种子,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拉拉扯扯又写了2千多字,意犹未尽,就此打住。读到本文结尾的朋友都是我的知音茶客!记得十年前我给《茶座》写的文章短小精悍、干净利落。年长了十来岁,变得唠叨了,不知老茶客们是否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下回见咯!

许斌:经济学胜在出乎意料
许斌:经济学能帮老板定价吗?
许斌:我预测了上海车牌价格
许斌:在美国教洋鬼子国际贸易
许斌:从姚明想到美国经济学界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